0%

開箱 MacBook Air M3/13 吋/24G RAM/512GB SSD

前言

設想,要有一部搭載系統單晶片 (SoC) 的 macOS 機器,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「便攜性」。於是,就決定入手 MacBook Air M3 13 吋。

開箱影片(Powered by Youtube)

非常建議用 2 倍速快轉,進行觀看的動作。

開箱前的準備

  1. 務必錄影:與實體店面不太一樣的地方,就是實體店面是店員負責開箱,並且帶著消費者檢查與檢測商品。電商入手,送到家的商品,尤其是 3C 產品,我一定會架好錄影設備再開箱。幾年前,我在「雙11」入手筆電,用不到半小時,螢幕就出現「綠線」,還好有錄影,辦理退貨時,廠商很乾脆地退貨(僅管如此,還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搞定)。

  2. 錄影設備:本次使用的錄影機器為 iPhone 13。

看圖說故事之開箱過程

  1. 由於自己比較想把記憶體加到滿,所以,決定在官網入手。也因為一時衝動,沒把功課做足,所以,下單 M2 的機器不久就退貨(希望沒有造成他人太多的困擾)。

  2. 下單後,約 2 個星期的時間,MacBook Air M3 13 吋 (24GB RAM/512GB SSD),宣告到貨。

  3. 剛開機,我先觀察一下記憶體與 SSD 的使用情形。

  4. 緊接著,開始把比較常用到的 Apps 先安裝進來,全部啟動來看看記憶體使用概況。

「微」使用心得 (主要是針對「發熱」)

  1. 是說,無風扇的機器,使用起來滿舒服的。

  2. 目前,沒有使用 App 去做壓力測試,只用 iMovie 簡單剪輯自己使用 iPhone 13 錄下來的開箱過程,後製時順便再感受一下機器是不是容易發熱。手上沒有類似 FLIR 專業熱感應相機的工具,單就我的雙手是沒有感受到發熱發燙的問題。關於這一點,未來在比較重度使用機器時,可以再感受與觀察看看。

  3. 另外,關於效能的部分,蘋果官方在註解的說明如下。

    測試由 Apple 於 2024 年 1 月使用配備 Apple M3、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的預量產 15 吋 MacBook Air 系統,和配備 Apple M3、8 核心 CPU 與 8 核心 GPU 的預量產 13 吋 MacBook Air 系統,所有系統皆配置 8GB RAM 與 256GB SSD;以及配備 Intel Core i7、Intel Iris Xe Graphics、16GB RAM 與 512GB SSD 的已量產 PC 系統,搭載測試當時最新版本的 Windows 11 進行。暢銷的 15 吋 Intel Core i7 PC 筆電是以過去 12 個月的公開銷售數據為依據。

  4. 個人有點不解蘋果上述的比較方式,而我自己則是簡單地使用離線評測系統,測試與比對這部 MBA M3 與運行 Debian 12 的 12th Gen Intel Core i7-12700H (8Gx2 DDR5 4800/512GB PCIe NVMe M.2 SSD (4x4)/Nvidia GeForce RTX 3050 4G),去看這 2 部機器在效能上的差異,結果是我想望中的「平手」:Your Computer run 1 time as fast as the judge.

  5. 印象中,我拿身旁伙伴的 MBA M2 做過的測試,得出的成績是 0.84 (也就是 Your Computer run 0.84 time as fast as the judge.),接著把 1 除以 0.84 後,得到 1.19047,從這個數字去驗證 M3 的效能,似乎就跟測試網站所秀出來的結果一樣:比 M2 快約 20%。

後記

  1. 入手方式:Apple Store 線上商店 - Apple (台灣)

  2. 官網資料:MacBook Air 13 吋與 MacBook Air 15 吋 - Apple (台灣)

  3. M3 與 M2 效能比較的網站:Apple M3 vs Apple M2: performance comparison

  4. Apple Store 線上商店 - Apple (台灣) 在出貨程序上,做得滿完整的。比方說,出貨、到貨都會給簡訊。而,順豐速運的貨物追蹤也非常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