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開箱 iPhone 時的注意事項

前言

iPhone SE 2020 之後,我便轉用 Samsung Galaxy Note 20 5G,也不知道為什麼,機器常常都是溫溫的,我因此時常把保護殼拆下來,2021 年初,經過一次系統升級後,我還是能夠感覺到效能降了一滴滴,儘管如此,我認為 Samsung Galaxy Note 20 5G 是一支功能相當多元且強大的手機,有些功能的立意良好,只可惜都用沒幾次,後來就很少用,例如:Samsung DeX

2021 年,我開箱過的行動電話,安卓的部分,有 Nokia 8.3 5G、Sony Xperia 10 III 與 realme GT Neo 2,我本來想說還會入手 Pixel 6,卻想不到今年安卓陣營這邊旗艦級款式的表現,幾乎一大片都是翻車,翻到哀鴻遍野。反觀 iPhone 的部分,不曉得是不是自己離開 iPhone 已有一段時間(約 1 年半)的關係,終於在旗艦、次旗艦機上,讓我看到一段,我願意埋單的牙膏。

開箱前的準備

  1. 務必錄影:與實體店面不太一樣的地方,就是實體店面是店員負責開箱,並且帶著消費者檢查與檢測商品。電商入手,送到家的商品,尤其是 3C 產品,我一定會架好錄影設備再開箱。去年我在「雙11」入手筆電時,還好有錄影,廠商也就很乾脆地退貨,…雖然,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搞定。
  2. 錄影設備:科技發達,只要手上的行動電話不要太舊,再加上一個能夠穩固行動電話的設備,就可以像本文內嵌影片那樣,攝錄整個開箱過程。

開箱時的注意事項

  1. 大開箱:大開箱是我自己定義的,簡單說,現在電商送貨出來,都會再包裝一個外箱,確保實際要送達的商品(含包裝)不會在運送過程受損,通常外箱不太會有受損的狀況,然而,上次蝦皮直送 realme GT Neo2 的外箱,也著實讓我開了眼界。本次電商出貨時的外箱部分,還有一張貨運物流公司貼上的「精密儀器」提醒貼紙,相對而言,更謹慎也讓人更放心。
  2. 驗證序號:蘋果的商品,我滿建議開產品本身的包裝之前,去查一下有沒有被啟動過。雖然,我個人是沒有遇過這樣的事,但,不怕一萬,只怕萬一。建議還是驗完序號,沒有問題後再走下一個流程,不然,基本上就可以打包送回。
  3. 小開箱:蘋果的包裝越來越走環保風,開箱後,就是先檢查手機的外觀,我以往的經驗,常常都會碰到一些小傷(凹凸、刮痕),如果不要太誇張,並且接下來啟動沒有問題,我通常就是上保護殼,然後,不去想那些小傷。
  4. 啟動產品:我只拍攝到啟動完成,我粗算一下,啟動後,還要做一些測試,少說要再花個 5 至 10 分鐘,大致上來說,開機實測的幾個重點,我整理出幾個。
    (1)行動數據:這不用說了吧!這個功能有問題,基本上就很難自稱是行動電話。
    (2)Wi-Fi:啟動時,也能夠一併檢測,選擇跳過的話,也記得回過頭來試一下,早期的行動電話,只要一接上 Wi-Fi 就會把系統更新自動下載,甚至自動更新,我個人不是很喜歡,所以,連 Wi-Fi 之前,能夠關掉自動下載與更新,我就會先關掉。
    (3)藍牙:可以用 AirDrop 或藍牙耳機來測試,這次,我是用 Fitbit 連動 iPhone 時一併測試。
    (4)NFC:我是找一張 iCash 卡給 iPhone 感應。
    (5)確認規格:蘋果出這種包的機會應該是不高,不過,我建議還是看一下比較好。
    (6)App 輔助測試:我最近把 Sony Xperia 10 III 交給神腦回收時發現,神腦似乎有一支厲害的 App 測試整個功能,只可惜這支 App 應該是公司內部使用,並未對外釋出。目前在 iPhone 上面,我認為手機醫生算是滿好用的 App。
    (7)其他:其實,如果不是很清楚要檢查或檢測什麼,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找一個二手機回收網,看看回收時要注意哪些選項,基本上,這些選項就是對應到新機入手時,要檢查的項目。

後記

  1. 開箱費用:27,888 元,價格可能會有波動,請以賣場售價為主。
  2. 入手方式:電商購入,另外,就近找行動電話配件商店,花 490 元再買一張保護貼。
  3. 官網資料:iPhone 13 與 iPhone 13 mini – Apple (台灣)